正确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一、首先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让孩子学着做一个善良、正直、爱国、懂感恩、有责任心的人。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有报效祖国、为社会做贡献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心愿。
二、培养孩子成为高素质有能力的人。否则空有一腔热血,没有报效祖国的能力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从小就要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,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,选个好学校,让孩子学好文化课,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。同时,让孩子参加兴趣班,多学一些本领,着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,确保长大后有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。
三、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体魄。多参加体育锻炼,身体好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。
总之,要让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,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珍贵的亲子交谈的内容往往为三类低质话题所占据—对亲友的八卦负评:“老王家儿子小小年纪就抽烟了,老王就是小小年纪抽的烟,上梁不正下梁歪”,或比较性评价:“楼上的孩子才十岁,钢琴八级了”;简单的生活语言:“吃早饭了吗?爱吃吗?要不要再吃点?”以及监督妈:“读书了吗?读了多少啊?作业到底做完了吗?”牢骚妈:“就你这成绩,都是你活该的,每天也没看你学习,光玩游戏了。”
实际上,亲子沟通、母子对话的时间多么稀少啊,都是在生活学习中见缝插针挤出来的啊,每一次,都珍贵无比。作为女性,天生爱八卦,那么妈妈就把这种热情,转移为对焦点人物的关注和讨论。焦点人物,往往比隔壁老王拥有更多的冲突、力量。我们即使做观众,注意力有限,也要选择更值得注意的。
慢慢的,孩子们也会习惯这种母子间的分享,而逐渐地把他们读过的书中的人物,来和妈妈分析分享。孩子们跟妈妈沟通的内容,就像司机会优先走修好的高速公路一样,一般来讲,是按照妈妈曾经给孩子建构的路径来互相联接。
我是@柠檬读书育儿 欢迎关注我,一起探讨育儿话题#0-6岁育儿经# #聪明孩子养成记#
大家好,我是晴天妈妈
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段漫长的路。我们都在期待,但可能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。现在物质水平全面提高了,孩子的智力、情商也普遍呈现上升趋势,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呢。其实孩子还很小,他的很多潜力我们都是无法估量的。如果我们一味急切地希望孩子迅速地展现出某些优势的地方,可能反而把孩子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遮掩了。如果孩子年龄还比较小,最好还是能够让他自然、快乐地成长,慢慢地深入了解孩子、引导孩子,给他足够的发展空间。你的定位很好,是让孩子健康地成长,而不像其他孩子一开口就想如何才能让孩子成才,毕竟要成才,先成长啊。
和孩子立规矩,要与“控制孩子”分开!这两者如果混淆在一起,你的规矩一定会越来越不管用!
不同的事情,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立规矩的!
有的规矩,无需体验,也无需和孩子商量,是必须要执行的。
当然,如果我们能友好地告诉孩子如果不遵守会有怎样地后果,让孩子主动去遵守,是最好的。
比如:
不允许随便横穿马路,要红灯停,绿灯行,黄灯等一等;不能用手碰触电源;不要把玩具放在嘴里咽进去;不能在没有护栏的高层房间的窗户边儿上玩耍。有的规矩,是可以通过让孩子体验,让孩子明白界限在哪儿,自己选择不再去碰触。
比如:
可以不阻止孩子碰一下火锅的锅沿儿,孩子碰到就会知道很烫,很疼,也许会哭,但是孩子从此以后不会再主动碰烫的东西。有的规矩,是需要与孩子一起坐下来,尊重的与孩子沟通,和孩子一起制定出来的。
比如:
每天的动画片时间是多少?放学回到家后,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?什么家务是孩子要承担的?每个月可以去几次游乐场?这些事情,如果你不问孩子的意见,那么就是你在控制孩子,想让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做!这不是规矩,这更像是命令!
给这些事情立规矩,我认为需要父母耐心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, 同时也说出我们的感受和想法,然后尊重的与孩子设定规矩。
比如:告诉孩子现在的视力发育不完善,如果长时间看动画片,会影响视力发育,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高度近视的人;而且长时间的动画片时间,也不利于大脑发育,不利于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培养……
这些原因,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,让孩子明白,我们设立规矩,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,而不是要控制他!
无论怎样的规矩,你的“发心”最重要!
如果你的发心是为了控制孩子,就像让孩子听你的话,按照你的指示去做事情!你觉得放学后就应该马上写作业,然后就去单方面给孩子立下这个规矩,不管孩子的感受,那么这个规矩如果能执行,也是在孩子害怕你生气或者害怕受到你的惩罚的前提下,才得以执行的!等到孩子大了一些,有勇气面对你的生气和惩罚时,这个规矩一定会失去效果的!
如果你的发心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加独立自信,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,那么基于这个发心立下的规矩,孩子一定会愿意配合。
通过我们的引导与帮助,能让孩子自己能意识到早点写作业或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写作业,对自己有多么好的时候,那么他自然就会自己提出或乐于遵守关于写作业的行为规则,因为他知道这是妈妈在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孩子愿意执行规则,也会在执行规则过程中,建立自己的自信,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意识。父母也会越来越省心,越来越轻松。
——才是双赢的结果!
如果你立的规矩,没有效果,就反省一下自己的“发心”是什么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,“非暴力沟通”的践行者。我不是专家,我的原创文章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,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。如果能给大家一些启发,我很开心。若您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关注我。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,都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!
童年,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,并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一生。
心理学家发现,童年教育很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性格心态和行为习惯。
童年价值体系一旦形成,后期即便会受到某些重大事件的影响,这个人的本质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。
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研究发现:小时候遭受过欺凌、虐待、或缺乏关爱的参试者,在童年、青春期甚至成年后的社交关系和学业表现等方面都不如人意。
童年的不幸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,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,5岁前的影响甚至可持续到30年以后。
所以,该如何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,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。
远离家庭暴力
前段时间,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,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而在他的遗书中,满满的都是对爸爸的怨恨。
“在福州这边也是有点什么事情就打,考98分都被骂,吃饭打隔一耳光打过来,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,麻痹的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。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,但抱歉我情商低,感觉不到,虽然我懂这个道理,但从心理非常不认同。”
在棍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之下,很多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,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暴躁的家长,轻则对孩子恶语相向,重则对孩子拳打脚踢,打着“这都是为你好”的旗帜,给孩子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。
● 孩子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,他们也需要被尊重。
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,作为父母可以效仿古人,把孩子叫到一个单独的房间,然后告诉孩子他哪里做错了,选择孩子心理能承受的惩罚方式进行告诫。
● 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家庭暴力。
当然家庭暴力和教育孩子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。在大街上随处可见,当孩子表现不听话的时候,家长随手就会给孩子一下,在他们心中,自己都是被这样打大的没有什么关系。可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和独立意识更强,在大庭广众下接受惩罚,让他们很难接受。
而且最重要的一点,很多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,自身是带着愤怒的情绪的,而孩子身*上挨的一下,与其说是教育孩子,不如说是家长在发泄自己的情绪。
●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平心静气、带有反思形式的。
胡适写母亲对他的教育时说:
“我母亲管束我最严,她是慈母兼任严父。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,打我一下,我做错了事,她只对我一望,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,便吓住了。犯的事小,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。犯的事大,她等到晚上人静时,关了房门,先责备我,然后行罚,或罚跪,或拧我的肉。无论怎样重罚,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,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。”
● 夫妻之间的和谐也非常重要。
很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,在回忆童年的时候,总会提起父母之间的争吵和打斗。
心理学家研究表明:如果一个家庭中,父亲有家暴的倾向,那么这个家庭中成长的男孩子,往往组建新的家庭后,也会有家暴倾向。而这个家中成长的女孩子,会对婚姻特别失望,很难建立健康的婚姻关系。
对孩子来说,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最直接的环境,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。因此父母要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快乐的氛围中成长,为他们未来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奠定夯实的基础。
说到做到
我们从小熟知的曾子杀猪的故事,在妻子不打算遵守自己对儿子的尊严时,曾子对妻子说,“对孩子说的话就更应该说到做到,不然,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大人撒谎吗?大人都说话不算话,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”
很多父母以为孩子还小,对孩子的承诺没必要那么认真,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。
无独有偶,《钱江晚报》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:
小燕父母曾经承诺:“期末考试全部90分以上,带你去看海。”小燕很努力,最终完成了目标,不料却换来父母一句,“天那么冷,看什么海啊”12岁的小燕于是离家出走了,幸亏遇到了好心人,报了警,才把小燕送回家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有关专家曾经做过了一项调查“家长们能否守信?”结果95%的孩子都认为家长不守信用。
★孩子1:“妈妈说,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动画片,我写完了,妈妈却不同意,说再让我看一本书才能看电视,我当时就骗她我看完了。”
★孩子2:“我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,我妈妈问我谁打碎的,我说自己,然后被骂了。第二次,我打碎了一只碗,妈妈问谁打碎的,我说猫”
★孩子3:“妈妈答应我考进前十,就带我去旅游,后来我考到了,但妈妈却没有带我去,以后妈妈再做什么承诺,我都没有动力了,因为我知道她只是说说而已”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没有明确的主观意识,而是通过外界的不断影响和刺激,才建立了自己的是非价值观。
所以,家长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,对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承诺。
否则,一方面家长很难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,以后对孩子进行管教时,孩子会用自己手里掌握的“把柄”进行反驳。另一方面,孩子容易建立错误的价值观,他们就会认为“人是可以说谎的”。

尊重孩子
曾国潘,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,他对子女的教育,被很多学者奉为教育界的宝典。
有一次,曾国潘的大儿子曾纪泽对父亲说,自己不想参加科举考试了,曾国潘同意了,还问曾纪泽想学什么?
曾纪泽回答,“英语”
曾国潘说好,便请来专门的老师教儿子英语,自己也会学习相关知识并与儿子一起探讨。
在曾国潘的鼓励下,曾纪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,并成功从沙俄那夺回了西北边陲的要塞之地。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父母总是以孩子还没有长大为由,干涉着孩子的选择,这样不仅容易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,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。
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。父母,要尊重他们的选择,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这样孩子们才会发挥自己的特长,更容易锻炼孩子承担责任的胆识和能力。而且孩子们自己选择的事情,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斗志,即使不成功,对孩子来说,也是一种历练。
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而且非常短暂。
父母应该快速进入自己的角色,并用心陪伴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。